项目费用:最低部署配置费用:60万,根据需求跟开发模块的不同,费用也会又所提升。
项目情况:软件部署在甲方自己服务器上面,数据存储在本地。甲方可以自己开通舆情监测软件账号
服务器数量:7台以上(具体配置需要根据需求出清单)
本地化部署的优势:数据存储在本地,还可以把内部的一些数据传输到舆情监测软件里面,不会造成数据泄露,数据安全性极高。可以开通多个监测账号
舆情监测软件本地化部署数据源覆盖:
数据采集的数据源全面覆盖网站、短视频、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平媒、新闻客户端等。采集信息包括标题、URL、发布时间、正文、图片、发布媒体名称、信息来源、记者/作者/发布者姓名、摘要、转发数、评论数、发布人粉丝数、阅读数、粉丝及与目标信息相关的多媒体信息等,支持主流媒体图片OCR采集识别,利用OCR技术,对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贴吧等信息源中包含文字的图片、截屏图片、聊天记录截图等内容进行识别。
对主流媒体与网站进行分类、分级,满足不同级别网站对推送时效性的要求,最短可以实现秒级的采集。
舆情监测软件本地化部署采集数据的字段:
1.新闻网站
监测10万+家网站,日均采集资讯信息数量1000万+,重点网站5-15分钟采集,资讯信息支持分类分级,采集内容包括:
采集文章信息:文章链接、发布时间、标题、内容、正文html、图片链接、视频链接等;
采集评论信息:评论内容及评论用户部分信息;
互动数量采集:支持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网易、一点资讯、人民网等重点网站,实现阅读数、评论数、点赞数等互动数更新。
2.微博
微博数据全量采集,每日新增数据7000万以上,实现2分钟内采集(不包括评论数据),采集内容包括:
采集文章信息:文章链接、发布时间、内容、图片链接、视频链接、签到地点等;
采集用户信息:用户名称、用户id、注册时间、用户性别、注册地、个人主页、头像地址、用户等级、认证类型、认证原因、描述信息、用户发文数、关注数、粉丝数、发布终端类型、IP属地等;
采集评论信息:评论内容及评论用户相关信息;
互动数量采集:支持微博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以及用户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支持对微博信息进行失效检测,对微博中所有图片进行OCR识别。
- 短视频
覆盖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秒拍、微视、西瓜、好看视频、火山、全民小视频、新浪微博视频、今日头条、度小视、微信视频号、皮皮虾、网易号、美拍等17个主流短视频网站,监测账号6亿+个,每日新增数据量5000万+条,短视频采集内容包括:
采集视频信息:文章链接、发布时间、标题、内容、视频链接等;
采集用户信息:用户名称、用户id、注册时间、用户性别、注册地、个人主页、头像地址、用户等级、认证类型、认证原因、描述信息、用户发文数、关注数、粉丝数等(不同网站有所区别)、其中抖音采集用户IP属地;
采集评论信息:评论内容及评论用户相关信息;
互动数量采集:支持阅读数、点赞数、评论数等互动数更新。
4.微信公众号
每日采集微信公众号文章150万+条,采集内容包括:
采集文章信息:文章链接、发布时间、标题、内容、正文html、图片链接、视频链接等;
采集公众号信息:名称、id、注册地、头像地址、认证类型、描述信息、社会统一信用码等;
采集评论信息:评论内容及评论用户相关信息;
互动数量采集:点赞数、评论数等互动数刷新;
对于微信公众号文章附带图片的文字实现接近全量的OCR识别。
5.论坛
覆盖国内全部主流论坛,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重点论坛全量采集,采集内容包括:
采集文章信息:文章链接、发布时间、标题、内容、正文html、图片链接、视频链接等。
当前,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群众传递信息、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如何有效提升网络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引导力,并由“事后监测处置”逐步转变为“事前预防”,提前化解风险,进而有效治理网络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挑战。
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信息载体和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尤其是近些年国际局势不太稳定,局部战争有扩大风险,中美各领域的“脱钩”都有进一步扩大风险,网络认知战、心理战频频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对反映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要及时调查处理,对反映失实的要及时澄清,对诬告陷害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加快互联网监督的法治建设进程,对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依法加以打击,推动网络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提升网络监督的正能量。传统的舆情监测已经无法帮助其应对变幻莫测的信息监测,因此需要建设更科学,更便捷智能且专业处理舆情事件的系统。
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信息载体和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要高度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和引导、反馈、应对机制,对反映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要及时调查处理,对反映失实的要及时澄清,对诬告陷害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加快互联网监督的法治建设进程,对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依法加以打击,推动网络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提升网络监督的正能量。但传统的舆情监测面对海量的互联网即时信息,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缺乏预警性、缺乏系统机制、严重滞后性、缺乏影响力、缺乏研判能力、缺乏舆论导控等。基于目前社会背景及现状,有必要建设一套舆情分析处置平台,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及时性、精准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