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从吴亦凡案件看社会舆论反馈

甲鱼网络舆情监测软件 上海舆情监测 上海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从吴亦凡案件看社会舆论反馈

一、事件概述
7 月 31 日 22 时 30 分北京市公安局发布一则针对网络举报的“吴某凡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等有关情况通报,经警方调查, 吴某凡(男,30 岁,加拿大籍)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侦办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相关信息瞬间激起网民参与讨论。早在 7 月 22 日,北京警方曾就吴亦凡事件首次发布通报称,2020
年 12 月 5 日,吴亦凡以挑选女主角为由约见都某竹并发生关系。敲诈勒索者系犯罪嫌疑人刘某迢,他冒充相关关系人对涉事双方进行诈骗,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网络写手徐某为牟取利益,曾帮助都某竹撰写博文。朝阳警方表示,针对网民举报的“吴某凡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及近期网络互曝的有关行为,警方仍在调查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处理。

在监测期内,2021 年 7 月 31 日 22 时-2021 年 8 月 2 日 15 时,现网络中关于“警方通报吴亦凡案件”的传播量为 778037 条。

二、事件数据分析

(一)信息平台分析

从信息平台来看,网媒和新浪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论坛、手机客户端、短视频也占据一定份额,其余平台的传播较少,但也产生了一定讨论。

(二)信息倾向分析

从信息倾向来看,中性信息是该时间段内信息倾向的主流,占比为 94.79%;负面言论相对较少,占比为 5.17%。

三、事件回顾与大 V 舆论场

第一阶段:警方首次通报,理清“敲诈”事实
7 月 14 日,警方接到吴亦凡母亲报警,称遭到都某竹敲诈勒索, 当日,警方依法进行了受理和调查,工作中锁定犯罪嫌疑人刘某迢(男,23 岁),并于 2021 年 7 月 18 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将该人抓获。
经过系列调查,于 22 日发布情况通报。(当日#北京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登上微博热搜,阅读:29.2 亿 讨论:57.3 万次)伴随着警方通报内容的广泛传播,舆论焦点高度集中,22 日当天,该信息热度于日涨 30 余万的速度高速传播。此后,舆论处于两极分化的局面,网民在对北京朝阳警方速度表示认可的同时,对案件内部细节依然存在较多疑问。

第二阶段:警方再次通报,奠定案件属性
7 月 31 日 22 时许,北京朝阳警方再发情况通报,透露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侦办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同日,中国禁毒官方账号也转载了朝阳警方通报,舆论有猜测吴亦凡同时存在吸毒等犯罪事实,推动事件进入新一个高潮。(当日#吴亦凡被刑拘等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阅读:38.6 亿 讨论:172.8 万次)此时的舆论走向偏向娱乐化发展,公众大多以调侃的形式发表自身观点,调侃、严惩的声音大范围分布于舆论场。但其中夹杂着对部分微博大V 此前“站队”言论的声讨,舆论风险有向女权等方向衍生。

第三阶段:部分大V 观点被翻炒,加速舆论热化马薇薇:还有比明星睡粉更好的粉丝福利吗?
苏芒:担任得了多大的荣耀,就经得起多大的诋毁,黑,永远压不了光明。
六六:女的明明是py,还想睡出个青史留名来?

李亚玲:从女方事后收了 3.2 万并向姐妹们炫耀、又想借此出名找网络写手来炒作并索赔 800 万的事实来看,本质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同期,马薇薇、六六等博主出面道歉且微博账号被封,宣布暂告娱乐圈,舆论表示大快人心。

四、媒体及网民观点
(一)网民观点
该事件信息在新浪微博等各大平台引发网民讨论,相关话题#吴亦凡事件通报详情#(阅读:6 亿 讨论:5.2 万次);#北京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阅读:29.2 亿 讨论:57.3 万次);#如何看待警方通报吴亦凡都美竹事件#(阅读:4638.2 万 讨论:4771 次);#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刑拘#(阅读:2.6 亿 讨论:42.1 万)等。目前舆论场上的观点从以下三个时间段去分析:
1、事件初期(7 月 8 日—21 日)
时间上,将 7 月 8 日至 7 月 21 日作为“吴亦凡事件”的舆论初期,在这一阶段网民对“吴亦凡事件”的态度主要是调侃、愤怒和等待后续真相以及上升至对娱乐圈的讨伐为主,网民情绪较为激动。

2、事件中期(第一次警方通报)
这一阶段,由于警方介入并发布对此事件的事实调查通报,网民的态度从初期对事件模糊不清的愤怒到现在对事件简单梳理后,仍然对事件持存疑态度,认为存在女方存在诈骗问题,男方有找背锅侠嫌疑。而对警方通报则持两种观点,一方认为通报内容的选择避重就轻,另一方则表示支持。

3、事件后期(第二次警方通报)
在北京警方再次发布通报称吴亦凡因涉嫌强奸多名女性被刑拘的情况通报后,引发舆论再次热议。网民反馈分布较为中性,一方是对警方调查结果的认可,相关信息的热度占据主流;另一方面,调侃吴亦凡坐牢的段子也受大众所追捧,舆论导向开始偏向娱乐化。

(二)媒体观点
本次事件由 7 月初开始发酵,近期随着警方通报的发布,将此次事件由娱乐事件奠定为刑事事件,吴亦凡作为流量明星犯罪的典型案例,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一众主流媒体纷纷就此事发表评论性文章表示谴责。如:
新华热评《吴亦凡事件给演艺界再次敲响警钟》称,近年来,一些流量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因为打架斗殴、嫖娼、吸毒、代孕、强奸等, 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吴亦凡事件不应该只是公共舆论的一次“盛宴”,更应成为演艺界的一次警钟,国内娱乐圈存在的畸形生态该彻底整治了。
半月谈《吴亦凡被刑拘:没有人能在“圈”的庇护下任意妄为》称,吴亦凡事件的结果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法律不容践踏,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底线,更是社会秩序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石。无论何人,无论何种身份,遵守法律、敬畏法律都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而作为公众人物,更不能借由自己的“偶像”身份就蔑视法律、肆意妄为,任意操纵舆论、玩弄大众。要知道,真相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同时,事件的结果也树立了一个积极的标志性范本,更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感。面对他人的侵害,我们每个人都要勇敢站出来,要相信,公平正义一定会到来,伤害他人、践踏法律一定会付出代价,没有人能够在所谓的这个圈那个圈的“庇护”下全身而退。中国妇女报《贵圈有点乱,但没有哪个圈是法外之地!》称,我们认为,此事虽发生在娱乐圈,但绝不只是娱闻,绝不能止于八卦, 警方的介入,有助于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维护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 捍卫法律和道德的尊严,巩固是非美丑善恶的社会共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坚持认为私德不修人生必不能行稳致远的铁律。众所周知,贵圈有点乱,望迷途者知返,冀清者自清。还是那句话,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们希望警方,针对网民举报的“吴某凡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及近期网络互曝的有关行为,继续深入调查并依法处理。法治社会不容藏污纳垢,没有哪个圈是法外之地!

五、风险研判
从目前舆论场反馈来看,吴亦凡事件的话题持续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在娱乐化的大环境下,其中暴露出的潜在风险也逐步被人们所关注,但由于事件时间线较长、牵涉因素复杂,各方声音汇聚,产生了庞大的信息量。现就此事浅析几点风险:
1、平台监管缺失 粉圈乱象泛滥
在当前的泛娱乐化时代,追星成为大众所热爱的休闲娱乐活动,但随着互联网普及年龄的缩小,粉圈文化日渐荼毒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此次在警方通报结果公布后,部分深受粉圈文化影响的粉丝发表“劫狱”等极度不理智言论,严重侵扰舆论环境的健康,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其中反映出的粉圈乱象、平台监管缺失等问题的严重性引人深思。

2、舆论聚焦公众人物犯罪 质疑司法公正
从舆论反馈声音来看,部分民众在对此次警方办案效率的肯定的同时,也牵连出此前多起明星犯罪却全身而退的信息,不满情绪的堆积衍生至对司法体系的质疑。相关信息在民间舆论场中若持续发酵, 将促发舆论代替司法的按钮,日后易形成舆论倒逼风险,降低司法的严肃性。

3、无差别网暴 扰乱社会风气
此次吴亦凡事件由早期的娱乐圈闹剧逐渐转向为公众关注的社会性事件,其中牵扯人员众多,但都经历了无差别的网络暴力,由前期的爆料人转向诉讼律师和发声的大V。纵观此次事件整体走向,网络信息呈现出极度反转的局面,舆论呈现一边倒攻击持有不同意见的公众,假借网络正义之剑,大肆发表带有人身攻击的言论,促使社会风气陷入浑浊,于维护舆论秩序不利。

4、谨防境外媒体干扰 加剧舆情炒作
境外媒体和异见人士一直致力于炒作国内热点事件,此次事件中涉及到强奸未成年、吸毒、犯罪嫌疑人国籍等多个敏感点。目前中时新闻网、纽约时报、大纪元等多个境外媒体纷纷报道本次事件,部分境外媒体将此次事件与此前的郑爽代孕联合报道,企图指控中国娱乐圈被丑闻笼罩。因此,要谨防个别极端的境外媒体及异见人士在外网及个人平台上对该内容“添油加醋”,抹黑中国形象,制造事端。导致不实信息的回流,扰乱国内生态。

六、总结
综合来看,朝阳警方的办案效率、能力完全体现了公安部门良好的职能素养,高效的应对措施给网民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定心针,奠定了后续事件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流量不可越界法律的事实。在舆论反馈方面,警方第一时间发布案情通报,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切实把握了信息流动的主导权。

此次事件作为整治娱乐圈畸形生态的首例案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3 月 16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广播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因违反法律、法规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节目的播放予以必要的限制”。意味着后续针对演艺行业的整治不再是个例,吴亦凡事件也将成为娱乐圈的一记“警钟”,对涉嫌违法犯罪者依法严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