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舆情监测浅析如何规避十一长假期间突发事件舆情

甲鱼网络舆情监测软件 上海舆情监测 上海舆情监测系统

甲鱼舆情监测浅析如何规避十一长假期间突发事件舆情

金秋十月,喜迎国庆。长达 7 天的假期为全民放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此期间,极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维度的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一瞬间,事发之时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而引发舆情的快速爆发。因此对政府部门来说,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及疫情防控背景下,对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是工作能力的重要考验。现对十一长假期间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的领域进行梳理分析,建议各部门及时规避、提早部署应对之策。

(一)自然灾害


极端天气。国庆期间,极端的高温、断崖式的降温、风大雨急的天气将在不同地区上演。受超强台风“奥鹿”残余环流影响,广东多地有大雨局部暴雨。山东省气象台也表示国庆期间本省的降雨和大风过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自然灾害事破坏程度与范围不确定和难预知,因此更容易吸引广大社会群体的注意。加之突发灾害、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因此若政府部门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本身处理不周或舆情引导工作开展不及时容易造成谣言肆虐、社会恐慌以及次生隐形风险等不可逆转、难以控制的后果。持续影响。同时自然灾害网络舆情还会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农产品销售等带来深刻影响。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依靠气候条件十分显著,恶劣的气候对农产品的生长有直接影响,当网络上出现气候影响农产品生产的过分报道,加之网民的臆想,很容易使得相关农产品销量下降,造成滞销,最终给相关利益者带来巨大损失。

(二)事故灾难


企业安全事故。不排除国庆期间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生产产量和单纯的经济效益,为抢占市场份额和追逐超额利润,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盲目扩大生产或非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同时个别企业也可能存在“企业放假、员工放假,安全监管也跟着放假”的思想,将企业生产活动置于“无效监管”之下,留下安全生产的祸根。今年发生的“唐山迁西县透水事故致 14 死”“山东新泰煤矿冒顶事故致 4 死”等事件,在事故原因调查的过程中,皆出现有网民在官方通告之前就将矛头指向当地政府管理不善、施工违规操作等方向的言论。交通运输事故。车辆驾驶是由人、车、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但在实际驾驶中,各个因素会随着时间持续变化、相互影响,如果任其肆意发展,系统的平衡状态很容易被打破,因此,当驾驶员不能将这个状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便容易形成事故。今年国庆道路交通拥堵叠加极端天气,交通运输方面将存在显著风险。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国庆期间,群众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会走出家门进行各项娱乐休闲活动,大量聚集于特定场所,如:游乐场、电影院等。在这一期间各大场所往往出现游客“井喷”增长现象,形成高密度的游客群。这种辖区人流量激增的现象,安全防控难以有效管理,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9 月 18日湖南湘潭。一游乐场内梅花桩设施缓降绳发生断裂,致一男童受伤。7 月16 日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一娱乐中心气垫游泳池坍塌致 1 人死亡 7人住院治疗。因此当此类休闲场所人群密度越高时,事故发生的潜在风险越高。

(三)公共卫生


疫情传播。目前多地提倡群众就地过节,避免疫情传播风险。但此类政策并非强制,因此可以预判在小长假前后人员流动性仍将增加,群众返乡、旅游等聚集性活动将增多,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仍然较高。大面积的人员聚集,叠加病毒潜伏期长等特征,一旦部分地域爆发疫情,会给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给社会稳控工作增加难度。食源性疾病。国庆期间,婚宴及家庭聚餐等情况客观存在,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公众与媒体对食品安全低容忍甚至零容忍,几乎是“一触即燃”,一旦发现食品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会立即引发公众和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强烈情绪的表达。未知病源。公共卫生作为民生的热点话题,极易引爆网络舆论,如“重庆市发现 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一事曾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被夸大,造成恐慌情绪蔓延。若国庆期间再次发生类似案例,卫生部门或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应对不及时、应对政策与公众的立场或诉求不一致,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敌对情绪,导致事态升级,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社会安全


交通安全。假期群众探亲访友、外出旅游意愿强烈,加之受免费通行政策和秋收农忙影响,车辆出行增多,交通安全风险随之上升,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如群众在约伴出行、吃饭消遣的同时,酒驾、超载等违法行为可能会抬头,增加公众出行隐患、增大事故风险。生活安全。国庆叠加秋季气候,在出游、庆典、促销、聚会等活动加的情况下,各方用电、用火行为也将更为频繁。当用电负荷增大时,容易出现火灾。社会治安。国庆期间,短期内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强,给治安社会面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预判各类盗窃公私财物情况将会发生。同时根据今年的舆情事件可以看出突发性恶性伤人案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其作案动机、手法及地点随机性极强,几乎不可能通过加强安保、增派保安这样的方法来避免,易给社会造成极大恐慌。生产安全。部分城市煤矿企业、化工企业众多,各类安全隐患不能忽视。特别是节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集中开工,历来是事故易发多发期,易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五)涉政涉稳
违法违纪行为。针对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奢靡消费等违纪现象和公职人员在公共场所言辞不当等问题,网民也会表现出关注热情,引发负面舆情。此外,国庆假期,由此带来的醉酒惹事、交通违规、干群冲突等问题也是舆情引爆点。应酬聚会活动多,作为公职人员需时刻注意言行,避免因个人不当行为诱发舆情。言语行为简单粗暴。群体维权特别是农民工讨薪等群体事件也容易在假期集中出现,易引发关注炒作,对此要杜绝出现威胁上访、强制拆迁、言语粗暴等不恰当工作方式方法的音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言论规范。在十一国庆节这一重大时间节点,要避免公职人员、教师等人在公开场合触及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要求其在发表涉党、涉政言论时规范,避免产生舆论争议。盲目关联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的临近,网上涉二十大的相关话题也呈稳步上升态势。国庆节本身就具有政治意义,在此时间节点前后,网上相关的政治表达有所增加。一方面网络上涉党涉政、涉法涉诉等信息可能为“蹭热度”而集中发布;另一方面境外分裂势力会抓住这一敏感节点进行炒作和歪曲报道,一旦信息倒灌将影响我国舆论氛围。


三、总结


结合上文,各地政府在各类突发事件尚未发生之时,就应加强舆情监测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监测能力,扩大监测范围。在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及时信息发布,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与此同时一是要做到线上线下同时管控,遏制谣言传播;二是与新闻媒体进行合理议程设置,引导舆情走向;三是借助专业声音进行发声,增强内容的可信度;四是在部分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后续应持续报道,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同时,有关部门应总结事件经验,建立案例库为日后的突发事件提供借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