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甲鱼舆情监测软件 上海舆情监测

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最近,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事件在网络上面引发了网友的较大讨论跟关注,小编也对这件事情非常好奇,特用舆情监测软件对该事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跟梳理,希望对关注该事件的学者跟网友有所帮助。同时在此也呼吁广大网友,不信谣,不传谣。

“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事件,自2025年06月03日00:00至2025年06月04日17:10期间,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152887条。其中网媒声量最大,为79086条,其次是短视频,为38016条。该事件负面舆情占比为32.73%,正面舆情占比为0.19%。

事件首发文章于 2025年06月03日13:52发布在新浪看点,题名为《27岁女游客三亚被蛇咬伤身亡 家属质疑两家医院救治延误》。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5年06月04日,共产生95285篇相关信息。后续报道主要来源于今日头条、新浪微博、抖音、新浪新闻、知乎问答等几大站点。具体分析如下。

事件在媒体平台中,通常会形成多个热搜,经过梳理,此事件共形成23个相关热搜:

上榜平台当前排名热搜标题上榜时间最后在榜时间最高排名最高热搜值持续时长
搜狐话题榜1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伤身亡2025-06-04 07:312025-06-04 17:0919时38分钟
微博热榜4男友哽咽还原女友三亚被咬身亡过程2025-06-04 13:102025-06-04 17:0512,529,8833时55分钟
抖音同城榜-三亚1三亚通报女游客疑被蛇咬伤身亡2025-06-03 21:312025-06-04 17:05110,659,21619时34分钟
抖音社会榜4三亚通报女游客疑被蛇咬伤身亡2025-06-03 21:362025-06-04 17:03110,521,72119时27分钟
头条同城榜-三亚1三亚一女游客疑被蛇咬伤身亡,亲戚:脚上有两个像针眼一样的小孔,在等调查结果2025-06-03 19:152025-06-04 16:55117,25921时40分钟
头条同城榜-三亚2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伤身亡, 家属质疑两家医院抢救措施不当,卫健委已介入2025-06-03 15:312025-06-04 16:551375,0491天1时24分钟
头条同城榜-三亚5三亚女游客疑被蛇咬身亡,首诊医院未储备抗蛇毒血清,到底被什么咬伤专业人士看法不一2025-06-04 00:272025-06-04 16:551101,05616时28分钟
抖音热榜撤榜三亚通报女游客疑被蛇咬伤身亡2025-06-03 21:362025-06-04 14:21168,882,68016时45分钟
头条热榜撤榜官方通报三亚女游客疑被蛇咬伤身亡2025-06-03 23:332025-06-04 14:03215,774,94314时30分钟
知乎热榜撤榜女游客在三亚疑被蛇咬伤身亡,家属质疑两家医院抢救措施不当,到底是怎么回事?若属实医院需承担什么责任?2025-06-03 21:402025-06-04 11:21116,419,99913时41分钟

从舆情分布情况看,各类媒体报道总数量为152890,网媒是主要传播平台,共79088条(占比51.73%),其次是短视频38017条(占比24.87%)、微博30617条(占比20.03%)、APP2722条(占比1.78%)、论坛1692条(占比1.11%)、微信653条(占比0.43%)、贴吧60条(占比0.04%)、网络视频29条(占比0.02%)、报刊11条(占比0.01%)、其他1条(占比0%)、电视视频0条(占比0%)。本次事件中央级媒体共有26家(占比6.47%)参与报道,省级媒体158家(占比39.3%),地方媒体171家(占比42.54%),其他媒体47家(占比11.69%)。

重点媒体

全部媒体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方媒体其他媒体
402家26家158家171家47家
2047条133条1131条660条123条
  • 中央级媒体
排名媒体名称所属机构文章数量信源范围
1光明日报社光明日报39中央媒体
2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17中央媒体
3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4中央媒体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中央媒体
5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报5中央媒体
6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5中央媒体
7检察日报社检察日报4中央媒体
8新华通讯社半月谈4中央媒体
9工人日报社工人日报4中央媒体
10中国旅游报社中国旅游报4中央媒体
  • 省级媒体
排名媒体名称所属机构文章数量信源范围
1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网93省级媒体
2湖北日报社极目新闻52省级媒体
3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众网46省级媒体
4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封面新闻41省级媒体
5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39省级媒体
6重庆晨报传媒有限公司上游新闻33省级媒体
7潇湘晨报社潇湘晨报32省级媒体
8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29省级媒体
9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25省级媒体
10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都市频道23省级媒体
  • 网民观点

事件传播过程中,网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激烈的讨论:认为医院存在严重问题(如“庸医害死人”,“这个医生还叫医生吗”),谴责医院和医生 为逝者感到惋惜(如“那么年轻,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感慨生命的消逝 对被蛇咬事件存在疑问(如“被什么蛇咬”,“这是什么蛇啊”),想要了解蛇咬的相关情况

序号观点热度
1这个也能怪医院?281
2庸医害死人221
3这简直就是草菅人命205
4被什么蛇咬?187
5这个医生还叫医生吗?159
6什么狗屁医院148
7三亚中心医院是个什么草台医院?114
8严重医疗事故101
9这是什么蛇啊?86
10医院为什么没有血清?75
11那么年轻,可惜了72
12见蛇不打三分罪确实有道理63
13医生就是杀人犯56
14不负责任的医生54
15这季节应该是银环蛇咬的53
16二家医院错过了最佳救时间52
17太可惜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50
18还有这样的医院?48
19三亚蛇多吗?47
20出去旅游一定要注意安全44
21蛇,成了保护动物43
22哪个酒店啊?41
23这个医生不会是协和44出来的吧?41
24三亚有三甲医院吗?40
25毒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
26这也太可怕了她好倒霉36
27怎么被咬的?34
28被保护动物伤害,国家赔偿34
29真的太可惜了32
30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伤身亡32

一、 舆情核心研判

事件性质敏感度高:

生命安全: 涉及游客意外死亡,直接触碰公众对“旅游安全”的底线,极易引发恐慌和共情。

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亚作为国内顶级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此事件严重冲击其“安全、舒适、天堂”的形象标签。

管理责任质疑: 公众会天然质疑景区/酒店/当地政府在毒蛇防范、警示标识、应急响应(特别是抗蛇毒血清储备和快速获取路径)、医疗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疏漏。

季节与地点: 发生在旅游旺季(假设),且在游客密集区域或其周边(如酒店、景区、沙滩、雨林栈道等),关注度会更高。

核心关注点与质疑方向:

事件真相: 蛇种、咬伤地点(具体在哪个景区/酒店/区域?公共区域还是未开发区域?)、时间、具体救治过程(送医时间、是否有血清、为何没能救回?)。

责任归属: 谁该为此负责?(景区管理方?酒店?当地林业/卫生部门?游客自身?)

安全漏洞: 事发地点的蛇患防范措施(警示标识、防护设施、定期驱蛇)是否到位?抗蛇毒血清的储备、分布和调用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应急响应流程是否高效?

普遍风险: 三亚乃至整个热带滨海/雨林地区,游客面临蛇类(尤其毒蛇)的风险有多大?类似隐患是否普遍存在?

后续措施: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将采取什么措施避免悲剧重演?

二、 舆情风险等级:极高

直接冲击三亚乃至海南的核心旅游产业形象。

可能引发游客退订潮,对当地旅游经济造成短期甚至中期影响。

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持续的负面舆论漩涡和信任危机。

三、 研判建议(行动指南)

核心原则:生命至上、快速响应、公开透明、积极担责、系统整改。

立即响应,抢占信息发布先机:

成立专项工作组: 由三亚市政府牵头,文旅、卫健(含疾控中心、医院)、应急管理、林业(负责野生动物管理)、宣传(网信)、涉事景区/酒店所在地政府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统一指挥协调。

第一时间(24小时内)发布权威通报:

表达哀悼与关切: 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属表达深切慰问(体现人文关怀)。

确认核心事实: 确认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不幸离世。措辞务必严谨准确,避免模糊。

通报已采取行动: 已成立联合调查组,正全力调查事件原因;相关部门已介入善后;已部署加强相关区域安全巡查等初步措施。

承诺调查与公布: 承诺将彻查事件原因、责任(如有)及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公布沟通渠道: 指定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如市政府官网、官微)和联系人(如宣传部新闻发言人)。

全面调查,快速公布核心真相:

迅速查明关键事实: 蛇种鉴定(至关重要,涉及毒性、血清需求)、咬伤具体地点与环境、事发经过时间线、送医救治过程(各环节时间节点、所用药物、医院诊断)、抗蛇毒血清获取情况(是否有储备?调用是否及时?)。

及时阶段性通报: 在最终完整报告出炉前,可适时公布已确认的关键信息(如蛇种、初步排除人为故意因素等),满足公众知情权,遏制谣言。

最终调查报告: 尽快(建议一周内或根据调查难度设定明确时限)发布详尽、客观、专业的调查报告。必须包含:

事件完整经过。

直接原因(蛇咬伤及救治无效的具体医学/过程原因)。

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管理漏洞、设施缺陷、应急短板、资源不足等)。

明确的责任认定(如涉及管理责任)。

真诚沟通,展现责任担当:

高层出面: 在关键节点(如首次通报、调查报告发布),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部门负责人出面发布信息或接受权威媒体采访,体现重视程度。

回应核心关切: 针对公众最关心的“为什么没救回来?”、“血清有没有?”、“管理有没有问题?”等,在调查清楚后,必须直接、清晰、不回避地回应。承认不足比狡辩更能获得理解。

积极善后: 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处理善后赔偿事宜。展现负责任的态度。

统一口径: 所有对外发声渠道(官方、部门、涉事企业)必须信息一致,避免矛盾引发次生舆情。

系统整改,重建安全信任:

立即开展专项行动:

全面排查隐患: 对所有景区、酒店、滨海浴场、公园、热门徒步道等游客密集区域及周边,进行拉网式蛇患风险评估和排查。

强化物理防护与警示: 加装/修复防护网(特别在草丛、灌木丛、排水沟附近);在显著位置增设中英文的、醒目(甚至带灯光)的毒蛇风险警示牌,标明常见毒蛇种类、图片、应急处理步骤、求助电话。

优化应急体系:

血清地图与储备: 彻底梳理并公布三亚及周边地区抗蛇毒血清(针对当地常见剧毒蛇种,如眼镜蛇、银环蛇、蝮蛇等)的储备点(具体医院)、储备量、联系方式。建立快速调用和转运机制,确保黄金救治时间内可用。考虑在重点景区/偏远酒店设立应急储备点或与附近医院建立极速通道。

急救培训: 对景区、酒店一线员工(保安、导游、服务员、救生员)进行蛇伤识别、基础急救(制动、包扎)、紧急呼救转运的强化培训。

急救设施: 在关键点位配备基础急救包(含蛇伤处理用品)。

加强驱蛇与环境管理: 在必要且合规的区域,进行科学、环保的驱蛇作业。清理游客活动区域的杂草、垃圾、洞穴等蛇类栖息地。

公布详细整改方案: 将专项行动计划和长期改进措施(如血清保障长效机制、定期巡查制度、员工培训常态化)作为调查报告的一部分或单独发布,向社会公开承诺。

邀请监督: 可适时邀请媒体、旅游行业代表、公众人物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持续引导,重塑目的地形象:

主动设置议题: 在危机初步平息后,通过官方渠道、合作媒体、KOL等,宣传三亚在提升旅游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如新设立的警示牌、培训照片、血清保障信息更新、环境整治成果)。

科普宣传: 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在热带地区如何防范蛇类、被咬后的正确自救知识(保持冷静、制动、记住蛇特征、尽快就医),强调绝大多数蛇伤及时正确救治可治愈,避免过度恐慌。

展示自然和谐: 在强调安全管理的同时,也要传递保护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滥捕滥杀)。

联动行业: 与旅行社、OTA平台沟通,传递积极信息,共同稳定市场信心。

四、 需要避免的雷区

迟缓沉默: “冷处理”会彻底失去舆论主导权,滋生谣言和更大不满。

推诿塞责: 试图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游客(如“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需有确凿证据且表述谨慎)或不可抗力,易激化矛盾。

信息模糊/矛盾: 通报语焉不详、关键信息缺失,或不同部门说法不一,会严重损害公信力。

态度傲慢冷漠: 缺乏对逝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用语官方冰冷。

承诺不兑现: 公布了整改措施却未见行动,将导致二次舆情爆发,信任彻底破产。

过度强调“意外性”而忽视系统性改进: 公众更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

总结:

此次事件是对三亚旅游安全管理和危机公关能力的重大考验。处理的核心在于: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诚意、最透明的信息、最有力的行动,来回应公众对生命安全这一最根本诉求的关切。 只有通过彻底的调查、坦诚的沟通、严厉的问责(如有)、系统的整改和持续的投入,才能有效平息舆情,逐步修复受损的信任,将事件对三亚旅游形象的长期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捍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