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修剪自家香樟树被罚款14万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甲鱼网络舆情监测软件 上海舆情监测 上海舆情监测系统

男子修剪自家香樟树被罚款14万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一、事件概述
近日,上海一男子因嫌自家种植的香樟树遮挡阳光,便请人来对树木进行修剪,没想到却被城管部门认定为“砍伐”树木,并作出 14.42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该事件被报道后,在网络中引起了舆论热议。
根据舆情数据平台智能检测,对8月 15日 0时-8月 17日 13时涉及该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监测时段内,涉及该事件的舆情信息总量为27657条。监测期间,新浪微博为主要的舆情传播阵地,共产生17718条舆情信息,舆情调性以负面为主,正面舆情较少。

二、传播数据分析
(一)信息走势分析
从信息走势图来看,该舆情热度最高值于8月15日14时产生。当日凤凰网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迅速在新浪微博平台引起多数网民关注,在微博平台产生热点话题#上海男子修剪自买的香樟树被罚14万#,网民参与讨论较为积极,舆情热度攀升较快。截至监测期结束,该事件舆情热度已逐渐下降。

(二)信息来源分析
从信息来源分布图可以看出,新浪微博为该舆情信息的主要传播平台,产生舆情量占比 64.06%;其次是网媒平台,占比
9.27%;微信平台占比 6.29%;论坛占比 6.32%;小视频平台占比6.24%;新闻客户端(APP)占比 5.79%。贴吧、报刊等其他媒体产生舆情数量较少。

(三)信息调性分析
从舆情调性分布来看,该事件发展过程中,负面舆情占据主要位置,负面舆情主要是关于网民对城管的不满情绪以及认为罚款太重,占比 75.45%;其次是中性舆情,主要是客观实时性报道以及部分网民 24.53%,赞同相关法律法规,占比 24.53%;正面舆情较少,占比 0.02%。

三、舆论场
(一)媒体报道
监测期间内,该事件受到了多数媒体的关注及报道,其中,每日经济新闻、光明网、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等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事实性报道。也有部分媒体针对该事件发布了评论性报道,现列举部分评论性报道如下:九派新闻:《修剪自家树木被罚14万合法吗?》
从法律上讲,城管部门的处理有一定道理。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有擅自砍伐城市树木的行为,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并处罚款。如果把李先生种在院子外的树,视为城市树木,城管部门对其给予处罚,也算于法有据。问题是,如果把这棵树当作城市树木,恐怕出乎很多人的常识认知。一个公民自己掏钱,自己在院子外种了一棵树,既没有产权明确交给城市,也没有动用公共资金,却要按照公共财产来管理,承担相应后果,的确让人难于理解。生态文明再重视也不为过,城市绿化必须严字当头。但是,具体到行政处罚上,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立足实际。修剪自家树
木被重罚,理应秉持法治精神,作出更妥善的处理。搜狐网“凌远辉”:《上海男子修剪自家香樟,被城管罚14万?官方:种在院外算公共绿化》为什么屡次发生此类事件,究其根本在于相关部门缺少宣传。当一件事情合乎法规,却显得不那么合于情理的时候,要么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和感情判断出现了差异,要么是法律普及不到位。事实上,地方法规出台后,应该大力进行宣传让民众知晓,不要等到处罚时,再告诉被处罚人这项法规,让人产生不满甚至发生冲突。职能部门不妨有针对性地告知法规,将提醒义务前置,避免参与绿化的居民因私自修剪、砍伐而付款,这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二)网民说
该信息在新浪微博等各大平台引发网民讨论,相关话题#上海男子修剪自买的香樟树被罚14万#(阅读:2.8亿讨论:1.4
万次);#修剪自己买的香樟树被罚14万#(阅读:3978.6万讨论:2315次);#如何看待修剪自己买的树被罚款#(阅读443.9万讨论:77次)等。综合梳理网民评论,得出以下观点:

1、执法部门方面
一是认为城管部门变着花样要钱。如:“救命,现在真的是变着花样要钱,还什么态度较好才五倍处罚,感情罚多少倍全看他们心情”、“要你钱的时候,你呼吸的空气都能被当做理由”、“城管想钱想疯了”

二是认为此事不该城管局管。如:“这个可能城管管不着,应该是林业局管。”、“城里的树木归园林管,农村的归林业局啊”、“砍伐树木不是归森林公安吗?”

三是上升到对整个城管队伍的抨击。如:“城管局就是用来与民争利的”、“城管人员基本是有关系的,他们有Q法律意识咩!天天在市场附近的马路或横街窄巷里停车,上面坐满人都是手拿手机,聚精会神在看,乱停乱放各类车,他们都看不见,那些占道摆卖,一样疯狂叫卖!真不知道设了这个城管是用做啥的!”、“城管就是穿制服的土匪”。

四是认为罚款金额及执法方式不合理。如“不管怎么说,修树叶子也不至于造成14万的影响,不是公共成本栽养”、“买这样一棵树都不要14W”、“城市绿化不能乱砍树能理解,但这罚款……这数额”“简直扯淡,栽树的时候你不说,养树的时候没有你,罚款你来收割,告诉人家树大了就不是自己的了,剪它要天价罚款,搞笑吗是在。”

2、法律法规方面
一是认为法律规定如此,处罚合理;如:“砍树法律就是这样规定没什么奇怪的你像你自己生的孩子你也不能贩卖和杀死我丢弃”、“法规就是这样要求,修剪大树需要办申请手续,否则会被处罚。”、“不是的!就算种在自家院子里,长到一定大的香樟树都归国家所有的!老家村里很多野生的香樟树!都不能随意砍树枝的!县里园林局来丈量过有档案记录的!”
二是要求普及相关法律以及对不合理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如:“自己养的孩子不能随便打,同理可得,自己养的树不能随便修?如果一条法律不被大多数人认可,那么问题到底出在谁?”、“违法该罚,但这个法合理不?标准合理不?咋看都觉得不是那回事”、“如果有这种不合常理的规定,应该先给大家普及之后再实行处罚,而不是大部份人闻所未闻,直接就罚款”、“中国的普法程度根本不够嘛,人家完全不知道有这个规定。”

(三)大 V观点
铁军祥哥(军事博主):城管认定该男子非法砍伐树木,所以罚款。这个换了谁都会想不明白,觉得冤屈。香樟树是男子自己买自己种的,自己修剪怎么不可以?咋就扣上了非法砍伐树木的名头,更过分的是居然被处以巨额罚款。如果说是占用公共场所,不让私人种植,也能理解,当初不种拔了都可以。可现在是种的时候没人管,树长大了,树的主人修剪树枝,反倒出来管的人,还下达14.2万元罚款单,这实在太窝火了,是该让城管解释清楚法律依据出自何处。地瓜熊老六(军事博主):很多人干坏事,被警察拘留了,也就最多罚500元。只是修剪一下自己买的树,又没干坏事,也没什么恶劣影响,这城管一出手,就罚14万,这数额也太巨大了!
大风吹奏(法律博主):既然这棵树被认定为公共的,那么这棵树妨害了公民个人的正常生活,理应由公共管理部门排除妨碍。公民个人自行排除妨害的,其费用应该由公共管理部门承担;既然这棵树是公民个人买的,而管理部门多年从中受益却没有支付对价,应该算不当得利,公民个人应该主张返还;树要枝,人要脸。人不要脸啦,树也就不要枝子,扯平了吧。

四、舆论背景
(一)涉事主体敏感,引发舆论围观
城管,一个原本客观中性的部门代名词,但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过度执法事件层出不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媒体曝光,已然有被贴上“恶霸”标签的趋势,提及城管执法,公众总会联想到新闻报道中的恶劣形象。在该事件中,涉及了城管执法,且多数报道中提及了 14万的罚款,部分网民先入为主地认为城管执法过度,在网络发言较情绪较为激烈。可以说“城管”这一词汇自带了舆情热度,易引发公众进行围观。

(二)私人财产处置与生态资源保护冲突引舆论热议
观察舆论场声音可发现,该事件中,男子所种树木既属于私人财产,也属于公共生态资源,未经报备随意处置树木而受到了处罚,网民对此讨论热度较高。部分网民认为事件中的树木属于私人财产,个人拥有处置权,但是另一部分网民认为树木属于法律规定的公共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依法该罚,双方对此存在较大争议性。在多数媒体报道中也刻意突出了“自家”、“被罚”这两个冲突性较强的词汇,抓住受众目光,对受众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该问题也引来了多数媒体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报道及法律“大 V”进行普法,一时间舆论热度高涨。

(三)同类事件频出引起舆论聚焦

今年 4月,山东枣庄发生一起“男子砍伐自家种植树木被拘”事件,在网络引发了大规模舆论争议;今年 8月,媒体报道“农民杀售自家生猪被罚 10万元”事件再次引发网民热议。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让多数网民重视起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相同事件的频繁出现,也给公众留下了较深了印象,一旦再次发生相似事件,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公众目光,引发舆论高潮。

五、舆情观察
该事件在 8月 15日被爆出后在新浪微博引发了一波舆情高潮,目前除部分自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报道外,无其他次生舆情产生,舆情热度已逐渐下降。综合梳理网络数据,总结得出该事件存在以下舆情风险点:

(一)舆情延烧,城管部门恐陷“塔西佗陷阱”
由于城管暴力执法、执法过度的事件屡见报端,“城管”一词已经被“标签化”和“污名化”,“城管”俨然已经成为“暴力执法”、“目无法纪”等的代名词,在舆情事件爆发时,网民往往会忽略城管声音,不断放大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合理之处,导致其掉入不管发不发声,如何发声都引来公众不满的“塔西佗”陷阱中。在该事件中,多数网民认为城管开出的“天价”处罚是在“冲业绩”,而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城管乱执法,插手不该管理的事务,尽管当地城管部门已对该事件做出相关回应,但部分网民情绪较为激烈,对城管部门持有较大偏见,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城管方回应声音略显微弱。

(二)网民质疑处罚过重,引发对法律法规的质疑
在该事件中,存在多数网民对处罚结果发表了异议,认为处罚过重,处罚金额太高,由此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部分网民认为虽然涉事者破坏了公共生态资源,但毕竟该树木为当事人个人所种,且当事人并非有意触犯法律法规,应当酌情处置。另有小部分人质疑罚金过高,认为这样的判罚有失公允,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此类言论若长期在网络种传播,会助长网络负面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三)典型事件,自媒体反复炒作风险高
刑法当中规制滥伐林木对个体的财产处分权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不是完全禁止,而是需要一定的许可程序,从而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个人财产和社会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给该事件增添了舆论流量,易引发自媒体的关注并借机反复炒作,尤其是部分自媒体可能会利用“标题党”、断章取义撰写报道内容的方式来博取舆论关注,会对涉事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六、总结
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作为一项刚性的法定制度,是优先于个体对私有林木的处分权的,对于绝大数人来说这项法律并非不可理解。但是现实是,很多犯罪者在对自己种植的树木进行砍伐时并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可见相关法制宣传仍不到位,很容易使人误入法网。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除了宣传要落到实处外,还需要注意行政管理的效率问题,畅通办证渠道,为群众提供便捷,支持群众对自有树木进行合理处置,降低相关负面舆情发生概率,维护好政府的良好形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